查看原文
其他

孟德斯鸠:论“十恶”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孟德斯鸠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促使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理解。

孟德斯鸠学识广博,思想深邃,擅长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深刻的影响。他关于十恶的论述,切中时弊要害,令人信服并不由得反观自身。


第一恶:没有人性的政治
政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一旦失去人性,那就为成为恶的象征。它最终存在的目的,应该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确保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如果仅仅把统治者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顾民众的利益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那么,结果终究前功尽弃,事与愿违。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甚至连兽性不如,那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是值得警醒的一恶。

第二恶:没有思想的崇拜
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或赞誉,首先要确保本身具有智慧,他的思想产出是为了大众服务。假如他本身就是恶的化身,不管是依靠权威逼迫人们的崇拜,那就得唾弃。否则只能助长恶的繁衍,给自己及社会造成无穷无尽的危害。



第三恶:没有人文的科学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体现、符合人性特点的文化现象。科学发明创造离不开人文,否则将会祸及人类自身。而科学发明也是为了提升人文思想及价值,更好促进社会文明构架的建成。


第四恶:没有道德的商业
商业虽然是以盈利为主导,但是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确保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妥性,便捷高效的商业活动,依然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不择手段的盈利为目的。一旦道德失范,那么带来的就是社会的互害模式,纵使经济呈现出一时的繁荣,也难以避免商业信誉的毁灭,从而得不偿失,连锁效应导致人人自危。

第五恶:没有良知的知识
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和经商类似,而且经商也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是,一旦知识为没有良知的人所掌握,那么就如同豺狼增加了双翼,格外可怕。所以,知识本身没有方向,而良知的方向就是知识产生正义或邪恶的方向,因此,一个人的良知和知识到底带来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六恶:没有真实的历史
人类以往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为篡改过了的,也就是常说的伪史。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不进则退。当历史不能成为前车之鉴时,历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任何企图修改篡改历史的人,其目的都是不可告人的。


第七恶:没有独立的精神
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而个体的不同,其精神表现形式也各色各样,不可能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否则就无法形成思想的多面性,唯有精神在碰撞和争议中才能愈加接近真理。

第八恶:没有自由的幸福
自由也是幸福的一种体验方式。在宪法或法律框架之内的自由是人的权益,不可无端剥夺。任何生命都是崇尚自由的个体,我们既没有夺取别人自由的权利,也应该为自己的自由而奋起保护。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就是锦衣玉食,也无法替代在外面日子清贫却随意飞翔的快乐。



第九恶:没有劳动的富裕
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劳动的理想方式。一旦有人勤奋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么,这里一定出了问题,那就是有些人不劳动却获得无可计算的财富,这就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形成。如果不劳而获,大多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当然,不排除赠予,而赠予只限于前人生前的自主意愿;而靠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富裕起来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时,人类社会就远离了文明。


第十恶:没有制约的权力
权力欲望人皆有之,权力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可以说欲壑难填,所以,必须借助约束机制加以约束,不能任其泛滥成洪水猛兽,伤及社会,继而也让权力者自我毁灭。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可怕的社会。



孟德斯鸠出生于1689年 1月18日,逝世于1755年 2月10日。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当属《论法的精神》。他对人性恶的认识无比深刻,要遏制这样的恶,尤其是掌握权力者的恶,不能只靠人的自觉,必须有一套可靠可行的制度。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现代分权结构,且相互制衡。这一卓越洞见赋予本书在法律和政治思想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地位。出版后不到一年就印了22版。
本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 孟德斯鸠把“专制”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三种:君主、共和、专制。不同政体不仅有着特定的法律,且有属于使该政体运行的人类情感:君主政体需要荣誉,共和政体需要品德,专制政体则仰赖恐怖。
而诉诸恐怖的专制,违背人性,必定不会长久。同时,专制制度的不可救药性,还在于其所内生的不可根治的腐败。
孟德斯鸠对专制政体的原则、法律性质、奴性教育的剖析,影响深远。从此往后,那些行专制之实的国家,都不得不以民主、共和之名来粉饰其统治。
◎ 孟德斯鸠提出的宪制构想演变为广泛的实践
1755年,孟德斯鸠去世,仅不过二三十年,权力制衡的基本观念和原则就得以实现——1787年的美国宪法。如今,“三权分立”已经成为民主国家普遍化的制度遵循。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的《人权宣言》中,也明确提到,没有分权,就没有宪法。
尽管当今世界对于权力制衡的具体方式和性质有着不同看法,但“权力往往被滥用”、“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等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世界的共识。
此外,孟德斯鸠还详细阐述了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人口、贸易等各种因素的关系,即他所言的“法的精神”,广泛涉及社会学、法哲学、政治学等等不同类别。

◎ 真正的自由,是受法律保障的自由

对于古老的东方社会,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更是具有深刻的启示:真正的自由,是受法律保障的自由;专制的“自由”,则是受虚假“道德”保障的自由——你需要听话、懂事,而不是具备独立思想和叛逆思维。表面看来,家家户户“尊老爱幼”,但一切都在三纲五常的前提下。倘有“忤逆”,父亲打死儿子,皇帝杖毙大臣,这样的悲剧常常发生。


说到底,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法律的缺失:“专制政体也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既无法律又无规则,全由他的个人意志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


然而,两千多年来,“民众的忍受极限”时常被撞击,政体却从来都固若金汤,偶尔只是城头变幻了大王旗。无论它是一种特色,还是一种宿命,它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孟德斯鸠说,自古至今,之所以大多数民族屈从于专制政体,原因是:创立一个“宽和政府”,需要整合并调控各种力量,这是“一项立法的杰作”。


换言之,与其说专制政体适于东方人的国民性,不如说它是立法失败的结果。比如,貌似并不复杂的分权制衡,为何在民主国家印度总是枝蔓横生?作为孟德斯鸠定律的超级样板,美国的繁荣富庶让无数人羡慕,尽管多年来美国提供了颇多经验,但有哪个国家“复制”成功了?


水到,渠成。凡变化来临之前,都必有微观的集体演化。对一国、一民族来说,一种新的普遍精神能否逐渐养成,至关重要。就像大地干渴,需要的是雨露浸润,再大的惊雷也没用。


如果说法国大革命是惊雷,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就是绵延不绝的雨露。我们需要它,不是因为政治的诱惑,实在是我们自身生活的召唤。与其他很多思想类经典最大的不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需要了解的书。


社会学大师涂尔干认为,“(孟德斯鸠)首次确定了社会科学基本原则”,“后继者们确立的社会学,不过是为孟德斯鸠所开创的这一领域赋予的名称而已”。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建勋: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首次接触到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孟德斯鸠知识的广博、思想的深邃总是令人惊叹,他对法律与政体、气候、商业、宗教等之间关系的分析入木三分,他提出的权力分立学说前无古人,他甚至对中国历史也有很多惊人的判断。
“不要仅仅翻阅了寥寥数页就对这部花费了二十年心血的著作妄下断言”,“想要探明作者的意图,也只有读完整部著作才能发现”。
这是一份把权力关进牢笼的可行性报告。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卷(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宪治的逻辑”经典三书)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拿下台积电,能解决芯片问题吗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徐贲:为什么我们总是打不败杠精
熊培云:不要活在新闻里,这个世界并非你看到的那样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刀尔登 l 爱国荷尔蒙是怎样分泌出来的?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西亚病夫往事:在欧洲列强中屡败屡战的奥斯曼帝国
刘瑜:俄罗斯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革命的迷思:对“革命”的六个错误认知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亚当·斯密:主导经济的,应该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文化不能以特殊性为由,拒绝文明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封建”与“专制”,风马牛不相及
葛剑雄 | “天下为公”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纪念米兰·昆德拉:美未必能拯救世界
钱满素:美国人有枪,其底层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柏克逝世226周年 |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
社会败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沉默,二是沉默,三是沉默
被遗忘的警钟:杨小凯对中国经济的预言
历史的十字路口:欧洲民众正在呼唤希特勒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清教徒——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张宏杰:沉重的“轻徭薄赋”——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